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南方日报》刊发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专访文章 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关键是把省委深化实施‘1+1+9’工作部署落实到梅州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破难攻坚、真抓实干,推动梅州红色苏区绿色发展,打造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发展新标杆。”日前,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梅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梅州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加快谋划建设

  苏区融湾先行区

  南方日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支持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梅州将如何抓住机遇,谋划建设好先行区?

  马正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支持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这是对梅州的最大支持、最大利好。先行区建设是梅州未来发展的“牛鼻子”,把这件事情办好,不仅能为梅州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可以发挥梅州作为粤闽赣三省交界及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作用、助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个难得历史机遇,按照中央部署、省委要求,面向湾区所需,立足梅州所能,围绕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规划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作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的重中之重,申报设立国家级平台,推动苏区和湾区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用好“苏区+湾区”的叠加政策,扎实推进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引进产业项目、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实效,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试验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全力培育壮大

  实体经济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提到“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梅州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推动实体经济振兴?

  马正勇:我们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今后五年两大工作重点之一来抓,摆在改革发展工作的首要位置,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集中到“打粮食”项目上,力争通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提档进位。

  加快实体经济发展,重点在工业,关键在先进制造业。《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把梅州铜箔产业列入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批准梅州筹建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等,这是对我们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我们将积极参与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地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为此,我市制定《关于自然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障产业用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提高工业园区产出效益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我们将瞄准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努力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数据中心、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有利于梅州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我们坚持“用户思维”,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和商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懂企业、懂市场、懂群众的廉洁高效阳光政府。

  推动乡村振兴

  走在全省前列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梅州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有哪些新思路和新举措?

  马正勇:我们把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制定《梅州市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梅州市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梅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施方案》等乡村振兴“1+N”政策,聚焦重点、集中资源,创新方法和路径,加快推动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能、发展活力,努力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生动局面,推动梅州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灌区现代化改造,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深入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加强产业就业帮扶,让脱贫人口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是紧抓产业振兴,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推动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柚果、南药等优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商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中资源要素建强中心镇,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适应市场需求和农村人口就业形势变化,积极培育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

  四是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圩镇和“三村三带”建设,推动“一片美”向“全域美”转变。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推进技术创新

  强化人才支撑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指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抓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机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梅州如何补齐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短板?

  马正勇:我们牢固树立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要抓创新发展的意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和强化人才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实施梅州高新区“以升促建”方案,争取今年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力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二是处理好引、育、留、用的关系,着力解决“人”的问题。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桂竹计划”等五大人才发展计划,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尤其是结合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争取苏区人才工作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设立苏区人才奖励计划,实行“项目+团队”捆绑机制,深化人才流动、人才管理、人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探索。

  三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让更多人才在梅州创业就业。聚焦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三院一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校企共建、平台共筑、联盟创新、成果转化,形成“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顺应经济形势变化,千方百计吸引发达地区流出的人才来梅州创业就业,带动更多资源助力梅州发展。(南方日报记者汤凯锋 唐林珍 汪思婷 通讯员辜昀玥)

 

  ■路线图

  ●加快推进先行区规划建设,围绕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规划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作为狠抓发展的重中之重,聚焦融湾、平台、产业、政策、机制五大核心要素,从产业协作、交通互联、人文交融、规则衔接、资源共享、市场融合、生态共建等方面打造先行区。

  ●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做细做实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方案,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地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动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汽车零部件、稀土、陶瓷材料、钙基和半导体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发展。

  ●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能、发展活力。加快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园、跨县集群”。开展新时代农村综合改革,集中资源要素建强中心镇,先行先试建设产业社区,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生动局面。

 


扫描关注梅州共青团微信

粤公网安备 44140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