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意义非凡。我们迎来党的百年华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召开市第八次党代会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锚定了奋斗方向……经历了很多困难,也创下了很多辉煌。今起推出“2021精彩回放”专栏,分别从优化营商环境与政务服务、提升交通区位优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推进重大项目落地与产业布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五个方面,报道我市2021年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敬请垂注。
2021年,我市全面深化新一轮“放管服”改革,狠抓惠企便民政策落实,想企业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持续打造懂企业、懂市场的阳光政府,不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奋力打造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年来,我市以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交上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粤政易”注册用户9.5万个,推动实现市、县、镇、村四级高效移动办公;实现244项涉税费事项全程网上办,平均办结时间压缩至2天以内;为全市逾3.7万户企业节省开办成本超810万元;2021年梅州整体营商环境水平继续保持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精准聚焦
营商环境更优化
2021年10月15日,博敏电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正式提交申请,仅用2个工作日就完成环评审批;用地审批“拿地即开工”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威华集团平远项目开工时间较预期提早2个月……“咨询当天下午便收到了‘临时批复证’,实际开工时间比预期提早了两个月。”对此,威华集团广东盈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茂彬点赞有加。 坚持问题导向,我市找准精准发力点,一个个实招、硬招让利企惠企实现关键突破。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企业便利度。深入推进“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和政务服务“马上办”改革,与龙岩、赣州、广州、汕头等5地市实现“跨市通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和常态化。“去年年底,我市还推进首批60个‘证照联办’事项实现企业‘准入’‘准营’一次办,推行了商事登记24小时‘不打烊’,市场主体注册智能‘秒批’。”市行政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从减程序、减时间、减成本、优服务四方面着手,着力破解优化营商环境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改革政策加持,高位推进积极破题。我市先后制定《梅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梅州市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关于推进完善全市公共政务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去年我市还印发了《梅州市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1—2023年)》,力争2023年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省第一梯队,以便捷高效政务服务引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政数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此外,我市还拓宽信贷服务渠道,积极发挥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撬动作用,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累计为116家企业提供增信贷款约16亿元,2021年共发生登记4834笔。
提升质效
群众办事更便捷
“自从有了‘广东网上办税模拟学堂’,我再也没有因逾时申报产生滞纳金,甚至还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税收信息,享受到了不少政策红利。”市民廖先生经营的一家旅馆位于梅县新城,他告诉记者,“广东网上办税模拟学堂”系统的启动,让企业群众纳税省了不少事。
打造网上办税“税收百度”、设置“微税厅”,是我市聚焦微创新,以政务服务“减法”换取企业发展“加法”,真正实现便民利企的缩影。
简政放权持续深入,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梅州正逐步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服务平台,不同层级服务大厅通过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实体政务服务大厅与网上大厅相结合。”市政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覆盖全市上下联动、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政务服务体系的建成,方便企业群众就近办事,而“粤省事”“粤商通”等“粤系列”平台的拓展,实现群众办事“零跑动”。
值得一提的是,市法院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大力推广“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实现立案“不打烊”、庭审“云端见”、执行“不掉线”,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为做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实打实举措解决群众“急盼需”民生问题。“证照联办”、不动产过户与电水气过户“一窗通办、无差别受理”……办事全链条环节“缩水”了,省时又省力,这是如今不少市民群众的直接感受。
一个个便民利企的实在举措,见证了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梅州路径。它们的稳步实施,持续推动我市营商环境优化改革走深走实,为我市发展赢得主动和优势。
数 说
政务服务“指尖办”
“粤省事”梅州专区可办事项957项,注册用户431.5万个。
“粤商通”梅州专区可办事项552项,注册市场主体19.4万户。
“粤政易”注册用户9.5万个。
“粤信融”梅州专区注册企业2.9万家,新增融资576笔,融资金额23.69亿元,归集各类公共数据120万条。
“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部署基层900台,可办高频事项159项。
健全完善监管措施
2021年,制定联查实施方案193个,检查对象780个,部门常态化联合监管成效初显。
加快部署应用省行政执法“两平台”市级执法平台,已为全市322家执法单位共5425名执法人员配置执法账号。
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制定70项轻免罚事项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