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共青要闻 >
“青梅计划”2025年青年人才梅州行交流活动圆满举办

  1月18日至20日,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指导,团市委、市人才驿站、市大学生成长促进会等单位举办的“青梅计划”2025年青年人才梅州行交流活动圆满完成,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33所高校的50多名引才联络员、大学生等青年人才参加活动。

  18日晚上,组织观看一场情与景交融、光与影交织的梅州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力促青年人才深入了解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提线木偶、采茶戏、客家民俗歌舞等多种艺术元素,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客家文化的风采。

  19日上午,组织参观梅州城市展览馆,了解梅州的历史文脉与千百年来梅州城乡的变化,亲身感受梅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前往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走进园区、走进企业,走进车间,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前景,感受梅州产业振兴的强大动力。下午,前往“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梅县区丙村镇、雁洋镇、松口镇实地体验梅州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的新变化、新成效、新成果。晚上,走进嘉应古城,感受“一城两坊”、历史文化街区、名人名居、文物古迹等带来的心灵震撼,领略“千年嘉应”的厚重文化和“诗画梅江”的无穷魅力。

  20日上午,在“青梅计划”2025年青年人才梅州行交流座谈会暨“青梅见研”2024年梅州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评选活动颁奖仪式上,组织观看了梅州宣传片,宣讲了“青梅计划”等人才政策。仪式上,为“青梅见研”2024年梅州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评选活动获奖代表颁奖,获奖代表依次分享调研成果。

  由团市委、市大学生成长促进会等单位组织开展的“青梅见研”2024年梅州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评选活动得到来自全国55所高校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共收到145篇调研报告,经初评、学术规范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共评审出获奖报告28篇。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数缘小队赴梅州五华乡村振兴促进团分享了《乡村振兴视阈下特色农产品电商化与地域品牌构建的路径探索——以五华县双华镇为例》调研成果;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24“笃行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广东梅州实践团分享了《客家茶酒香飘粤港澳湾区,梅州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探索梅州市“文-旅-产-教”融合建设的创新路径》调研成果;华南农业大学林下寻珍调研队分享了《贵州经验的“粤化”推广——基于广东省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的调研》调研成果;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嘉应学院等8所高校共同组成的酒兴农嘉队分享了《梅州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振兴路径——以珍珠红酒业为切入点》调研成果;广州新华学院线灵偶韵突击队分享了《五华提线木偶融入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调研成果。

  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大学的李佳威、北京师范大学的李静婷、河南大学的何政达等代表纷纷围绕推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发展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和人才政策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梅服务青年人才代表、嘉应学院医学院副教授张声源分享了他取得暨南大学博士后,通过梅州市人才引进政策进入嘉应学院医学院的工作收获。他诚挚欢迎广大青年来梅回梅创新创业,在梅州这片热土上追逐梦想、追求卓越;殷切期待广大梅州学子常回梅州看看,共话乡愁、喜看变化、共谋良策,通过“朋友圈”发现人才、通过“交际圈”推荐人才,助力梅州高质量发展。在梅服务青年人才代表、国家税务总局平远县税务局张啸林分享了参加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后选择留在梅州发展的故事,建议青年朋友们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把目光从大城市收回,回望一下我们的家乡梅州,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梅州的发展出一份力,这样的双向奔赴的青春才是最美的。

  团市委书记廖琼慧勉励青年人才要立志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当前,梅州正在全力推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为人才提供“高礼遇”人才政策;要走好成长成才之路,做到心中有责,积极深入基层,坚持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在梅州振兴发展中释放青春正能量。

  “青梅计划”2025年青年人才梅州行交流活动旨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梅州市实施“青梅计划”集聚优秀青年人才的若干措施》工作部署,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汇聚青春力量。下一步,团市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深化实施“青梅计划”,促进更多青年人才了解梅州、选择梅州、扎根梅州。


扫描关注梅州共青团微信

粤公网安备 441402020000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