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梅州“人才振兴16条”“青梅计划”等“1+N”人才政策,广泛动员青年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吸引和聚集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走进梅州、了解梅州、结缘梅州,加快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助力梅州高质量发展。中共梅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梅州市委员会、梅州市人才驿站、梅州市大学生成长促进会等单位共同开展北京大学2024年“力行计划”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梅州活动,来自北京大学8名研究生于1月14日至20日来梅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团深入梅州8个县(市、区),以及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梅州高新区、广东汉剧院、中国客家博物馆等单位,就梅州百千万工程、铜箔产业、数字经济、红色文化、陶瓷产业、电声产业、医药产业、足球产业、现代农业、稀土产业、客家文化等方面开展实地调研。一周的时间里,北大研究生用脚步丈量梅州热土、用双手记录梅州风土、用耳朵聆听基层声音,把文章写在梅州的“田间地头”,充分展示北京大学研究生“深、实、细、准、效”的调研能力。
实践团成员认为,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今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是国家给广东、给梅州送来的一份“大礼包”,也是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的方向指引,从配套政策、产业布局、项目建设、要素供给、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梅州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渠道,拓展了争取后续支持的新空间。人才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迫切需要。近年来,梅州释放出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制定出台“1+N”人才政策体系,干货很多、诚意满满,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让各类人才大展拳脚、尽其所长。实践结束后,我们实践团成员将会充分运用不同专业的特点优势和学识本领,以开放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整理记录本次调研的所思所想,将本次实践调研的成果形成报告带回北大,面向北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宣传梅州,鼓励、带动更多的人才关注梅州发展,来到梅州就业、创业。
下一步,团市委将把实践团的调研成果通报给相关单位,促进调研成果为梅州落实“百千万工程”、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并通过实践团成员将梅州介绍给更多青年人才,吸引更多人才来到梅州考察和调研,把科研项目、科研团队、高素质人才带来梅州,推动校地合作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
据悉,大力深化人才引进校地合作是有效落实梅州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2023年2月北京大学寒假社会实践团来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年6月,团市委一行前往北京大学发出诚挚的“梅州邀请函”,接下来,团市委将持续搭建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与梅州交流互动的“桥梁”,为促进更多人才发现梅州、爱上梅州、扎根梅州、奉献梅州作出积极贡献。
调研总结会上
实践团8名成员各自针对调研过程中的
所思、所感、所悟作调研分享
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张吉祥(北京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 理论经济学;实践团领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大学子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殷切嘱托,北京大学2024年“力行计划”寒假社会实践广东梅州团八名不同专业的学子饱含着调研热情与使命责任感,跨越两千公里来到梅州市。梅州积极推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协调县域、镇域、村域高质量协同发展。不论是从各县(市、区)设立的人才驿站,还是企业“反向飞地”方案和大规模资金投入,都得以窥见梅州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热切期望。相信在“苏区融湾入海”的圆梦关头,会有更多的人才来梅、留梅,为梅州市注入新的发展活水,推动梅州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讲好梅州故事,传递梅州声音,我们将会充分运用不同专业的特点优势和学识本领,以开放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整理记录本次调研的所思所想,将本次实践调研的成果形成报告带回北大,面向北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宣传梅州,鼓励、带动更多的人才关注梅州发展,来到梅州就业、创业。
沈涷民(北京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软件工程)
梅江区、梅县区紧紧围绕市区发展,铜箔行业技术领先,叶帅故里文化底蕴浓厚,特产金柚味美汁甜;大埔县陶瓷产业产品品类丰富多样,丰顺县电声企业产品远销海外市场,特色温泉是旅游度假的不二之选;兴宁市医疗器械产业园政策优势明显,人才工作有序推进;五华县足球文化历史悠久,民众基础扎实;蕉岭县人才辈出,带动村民致富,特产茶叶清香宜人;平远县稀土资源丰富,医药产品成熟……总的来说,梅州各县(市、区)紧紧把握百千万工程建设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苏区独特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积极探索政策创新,不拘一格引才用才,努力把梅州建设成青年友好型城市、就业友好型城市。
徐若竹(北京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 化学)
因为我是学习化学专业的,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会较为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现状,技术专利等相关情况,因此对本次走访的梅江区的覆铜板、铜箔产业,平远县的稀土企业,和医药医美企业较为关注。以梅江区的铜箔产业为例,我们非常有幸地参观了覆铜板的生产路线,看到了如何从废旧铜材料经过一步一步地加工得到世界一流的覆铜板。虽然生产的原理是我们在课堂上可能接触到的东西,实验室中我也做过相关的实验,但真正投入到生产中的大型设备,整齐有序的流水工作线,严格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制度还是给我非常大的冲击和震撼。除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一路的调研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们梅州人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各位企业人对于梅州的热爱从而推动他们返乡创业的热血。
吕林博(北京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社会学老年学)
梅州市物产资源丰富,产业类型丰富,注重多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注重生态建设,工业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农业产业发展也稳中向好。梅州市立足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用实际行动回应“百千万工程”,推进“苏区融湾入海”建设。梅州市委市政府针对产业现状采取的一揽子措施、制定一系列计划,各地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市政策,结合本地区域发展情况,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相信梅州市各区域、各产业发展也将继续向好向善。
王奇政(北京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 放射影像学)
从医疗卫生角度来看,202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加大基层、边远地区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地区、专业之间人才配置差距”。我认为,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梅州,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患者异地就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极大推动梅州本地及粤闽赣边区医疗进一步发展,让广大群众实现“家门口享受大医疗”。另外,北京市的医院定点帮扶并开展义诊、交流等活动、梅州市医疗人员进修学习、北京红色“1+1”活动对接梅州等举措能促进梅州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简志(北京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社会学)
我分享几点个人感受:一、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现代产业发展聚心。铜箔、电声、医药、足球等梅州各地区的优势产业不断集聚,逐渐发挥起规模效应。相信梅州依托这些优势产业,一定能够聚集起更多的资源要素,早日实现振兴乡村、振兴梅州的美好梦想。二、能人精英带头致富,人才鼓励政策暖心。梅州的“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桂竹计划”等全方位的人才招揽政策充满了温暖和诚意。相信在未来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中,梅州必将成为人才汇聚之地,激发无数能人精英展现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三、红色苏区光荣传统,客家精神鼓舞人心。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是广东省唯一全域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相信梅州在红色苏区文化和客家顽强精神的鼓舞下,一定能够顽强拼搏,砥砺前行,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王乐(北京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我个人感想最深的主要在文化资源、人文交流方面。在大埔县我们去往了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在原址原境,在梅江、韩江、汀江三江交汇处,聆听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事迹,感受苏区红色文化基因的脉络源泉。我是一名足球爱好者,对梅州五华的足球氛围早有耳闻,此行去往的足球小镇可以说是全国推广足球产业、文化的领先范本,五华足球场的数量、质量,以及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足球运动参与度,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是望尘莫及的。在能看到夜晚美丽星河的蕉岭县,建丰粮业为我们生动讲述了“秀才郎”大米品牌设计的文化理念,感受到客家童谣反映的传统乡村生活在当下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得以持续留存发扬。农业机械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该企业能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责任协同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习俗、族群精神构成了客家人砥砺前行的根基与底色。
胡锦涛(北京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产业特色,也看到梅州市在“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在产业发展领域,梅州市出台了多项扶持措施,促进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在乡村振兴领域,梅州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梅县区打造的丙雁松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串联多个镇和村落,推动乡村振兴连点成线,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在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领域,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对外开放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教育等红色旅游的发展,吸引游客参观历史遗迹,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梅州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沉淀多年,如今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重新焕发生机,从一座苏区老城“万里归来”成为一座青春新城。